通常来说,制冰过程由制作基础冰、喷白漆、粘贴标识并画线、制作表面冰等步骤构成。在开始制冰前,还要进行深度的地板清洁,在地板预冷12小时—18小时之后,即可开始制作基础冰。
制作基础冰可视为“打地基”环节,其中保证基础冰的平整极其重要。如果没有让基础冰和混凝土地面完全贴合,运动员踩上去后可能会导致冰开裂。因而,基础冰需要制冰师用喷棒均匀地把水洒在赛场的每一个点上,制成约2厘米厚的冰层。
铺完基础冰后的赛场,还不是观众所熟悉的“奶白色”冰场。这是因为制冰师还未完成喷白漆的工作。通过向基础冰层喷白漆,原本透出混凝土地面颜色的冰就会变成更好看的奶白色。
等白漆固定后,制冰师粘贴标识并按照比例将称好的油漆与软水进行混合,开始画线工作,画线的位置和宽度都需要符合国际冰联标准要求。
完成粘贴标识和画线后,便可开始制作厚度约为3厘米的表面冰。最后用扫冰车打磨、找平,制冰工作才算真正完成。与此同时,还要满足任意3平方米内的冰面最大高度差不能超过2毫米的平整度要求。
如果是制作冰壶赛道,还需制冰师进行“打点”工作,即在冰面上喷洒纯净水,形成均匀的冰粒,并用扫冰机将赛道刮出需要的高度和形状。
在制冰环节中,保证精准度是一大难点。例如,制冰师需要在制冰管上浇水,使水冻成冰,形成一整块冰面。在这个过程中,如果制冰师浇水时步伐速度不一致,就容易造成冰面冻结后厚度不一致。因此,制冰师在制作冰面时,既有时限要求,又需精准控制。
这意味着制冰是个“体力活”。“脏活累活比较多,工具很重,冰场很冷。有时候,要在-6℃的冰面上连续工作16到18个小时。”北京冬奥会冰壶场地制冰师张芷源说。
科技加持保障比赛用冰
除了“体力活”,制冰工作还有不少科技成果加持的“技术活”。
北京冬奥会首次采用了清洁低碳的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。这是目前世界上最环保的制冰技术,碳排放趋近于零,有助于打造出最快、最环保的冰面。相较于传统的制冰技术,它不仅将能效提升了20%以上,冰面温差可控制在0.5℃以内,制成的冰也更加均匀,不会出现各个部位温度不一样、冰面硬度不均匀的情况。
北京大学教授、国际天然工质研究领域知名专家张信荣认为,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具有安全性高、能耗和运行成本低、环境友好等优点,且全部热量可回收利用,是冰上场馆能源系统中最有前景的工质之一,可使场馆能源系统冷热一体化高效运行,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。
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专家曾建议采用国际惯用的环保制冰技术,但中国团队经过1年半的摸索,决定选择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。
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,就是将气态二氧化碳通过加温加压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,再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进行降温降压达到-20℃至-15℃,再相变蒸发吸热完成制冷和制冰的过程。
国家速滑馆“冰丝带”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的冬奥会赛场。在“冰丝带”里,1.2万平方米晶莹剔透的冰面为世界观众展现了精彩绝伦的竞技场景。
此外,监测系统也是冰上项目的得力“助手”。昔日的“水立方”、如今的“冰立方”场馆的工作人员,就特意为冰壶赛场建立了一套“健康监测”系统,包含加速传感器、应变传感器、环境温度传感器等,不仅能监测结构的变形、震动,还能监测环境温度和整体结构倾角,对结构的安全性和比赛舒适度进行实时评估。
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也为冬奥赛场贡献了科技力量。
冰立方场馆运营部责任工程师、国际制冰师助理张金泉表示,冰壶比赛对赛场环境要求严苛,现场的温度必须按照冰面温度、冰面以上1.5米高度温度、看台温度3层控制,每层的温度控制都要达到高精度。“冰立方”升级了智能建筑管理系统,增加了除湿功能,以确保赛场的冰面质量。
编辑:张圣琪
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>>
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,请联系我们:010-56807194
热榜
长按二维码
关注精彩内容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体育市场迎消费升级 NBA球星密集中国行觅新机
凯尔特人的成功法则:凯文·阿特金森如何带领骑士队重返巅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