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,丁松在日本乒乓球公开赛获得男单冠军,但是在与刘国梁竞争亚特兰大奥运会参赛资格的时候失败。1997年3月中国乒乓球擂台赛,丁松接连战胜张勇、秦志戬、阎森、冯喆、马文革、熊柯等人,闯入男子单打决赛;在男单决赛丁松以3:2击败如日中天的王涛,获得冠军。
1997年4月曼彻斯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,丁松与王涛、刘国梁、马文革和孔令辉合作,再次获得男子团体比赛冠军,但是丁松在团体比赛中的作用,已经不如1995年那么突出了。被外国选手已经研究透彻的丁松,很快就淡出了国家队。
1998年,丁松加盟德国巴特洪内夫乒乓球俱乐部。在德国打球的几年时间,丁松一直作为德国乒乓球俱乐部甲级联赛头号种子,出战比赛。2003年,丁松回国后,又在陕西和北京等俱乐部打球,期间还战胜过韩国著名选手朱世赫。2007年,丁松正式宣布退役。
2009年,丁松研究生毕业后,在上海交大体育系任教,并担任上海交大乒乓球队主教练,同时还兼任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乒乓球分会副主席。2013年,丁松率队参加第27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,获得乒乓球男团冠军;2015年和2017年,丁松又两次率队参加大运会,均取得男团冠军。2019年,丁松第四次率队参加第30届大运会,更是获得乒乓球男子团体、男子单打、男子双打以及混合双打四项冠军。
1995年,为了在天津世乒赛打一个翻身仗,时任乒乓球男队主教练蔡振华,将削球打法的丁松作为一个秘密武器,雪藏了好长时间。在与瑞典队的决赛中,丁松果然不负众望,拿下了关键的第三盘比赛,战胜了瑞典选手卡尔松,为中国队最后取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。27年之后,一部以天津世乒赛为故事核心的电影《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》在国内上演,一代老球迷又重温了中国国家乒乓球队走出低谷,重新夺冠的激动人心时刻。
丁松属于削球打法,这种打法现在已经很难在世界大赛立足,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,丁松凭借良好的天赋和脑子灵活,手感好,变化多,打球非常轻灵,再加上变化莫测的进攻,他形成了风格怪异的打法,将扣球和削球完美结合,并把削球打法带进了一个新境界,在世界乒坛独步青云,令对手束手无策,防不胜防。特别是丁松在与高水平选手对抗的时候,凭借自己的胆量和扎实的基本功,敢于抢攻,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。因此丁松有了“怪球王”和“魔术师”的称号。
与赛场上凌厉的削中反攻相比,赛场下的丁松却性格内向,十分腼腆,少言寡语。除了打球,丁松没有别的心思,他喜欢独来独往,我行我素,教练称他为“闷葫芦”,队友称他为“孤独狼”。
不过,丁松低调和沉默的性格背后,仍然不难寻觅他内心的孤傲,但这些都掩盖不了他家庭的辛酸和不幸。丁松的父亲很早就病退在家休养,在丁松不到20岁的时候,父亲就离开了人世,全家就靠他母亲一人的微薄薪资支撑着家庭日常生活,并把丁松兄妹两个抚养成人。或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,丁松把家庭的磨难全都用在平时的刻苦训练中,并养成了早熟和倔强的个性。看似造诣很高的一位乒乓球削球手,丁松背后所付出的努力,恐怕比常人想象的要多很多。
英雄落幕,很早就退役的丁松,也许久消失在了体育迷的记忆之中。在中国乒乓球历史上,丁松宛如一颗流星,划破天际,飞驰而过,虽然巅峰期不是太长,但他诡异的打法和对中国国家乒乓球队的卓越贡献,让人铭记,久久难忘。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有今日的辉煌,离不开诸如丁松等人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。虽然现在丁松默默无闻,但他曾经放出的光芒让人铭记于心。
原创不易,写作劳神。如果您喜欢本篇作品,欢迎点赞关注呦。(图片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)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[流言板]特温特往事:滕哈格曾顶撞主帅并道歉;退役前带队拿荷兰杯
三亚帆船竞赛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