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意大利欧洲华人报网】近日,中国前体操冠军吴柳芳因发布多条性感热舞视频,被“后辈”批评不检点。此事点燃中国舆论,也引发人们对退役运动员转型话题的关注。有人挺吴柳芳,也有人挥舞道德之棒大加斥责,甚至还把进军网红赛道的其他运动员也揪出来一顿数落。

不是每个中国运动员都能像姚明、邓亚萍那样,退役后仍是镁光灯的焦点。金牌的高光时刻过后,运动员生涯结束后,不少人也需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奔波。他们只要没违法违规,靠的是自食其力,即便用冠军头衔为自己新职业加分,中国社会是否可以多一些理解、包容?根据自身条件和优势选择新赛道,为改善生活而拼一把,是否该被如此上纲上线苛责?

吴柳芳事件看起来是体育圈的事儿,事实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一个“顽疾”:一些人总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,用过高甚至不现实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强制他人。

公共交通上不让座被称“缺乏爱心”,没时间给朋友捧场被批“不够义气”,捐款捐少了被说“为富不仁”,买苹果手机被认为“不爱国”……这样的道德绑架可谓无处不在。

儒家文化强调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“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”。道德绑架现象背后,根本上是一些人权利意识淡薄、道德理性缺失。尤其互联网时代,很多人困在“信息茧房”里,思维偏见、认知固化,丧失独立判断思考能力,很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。何况,挥舞道德之棒的成本非常低廉,动动嘴皮子就行。

道德的确有规范公序良俗作用,也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情操的追求,但凡事过犹不及。任性的道德之棒,容易化为网络暴力。殊不知,舌虽无骨,亦能伤人,文不能言,字字诛心。近年来,“按键伤人”“按键杀人”的案例频发,因网络暴力承受无法言说痛苦者更是不计其数。

不能换位思考,不了解别人生活底色,就盲目给他人乱扣帽子、贴标签,这是对道德的滥用和越界,与道德的初心南辕北辙。正如英国思想家王尔德所说,将道德作为绑架的工具,是对人类本性最大的背叛。

常在河边走,哪能不湿鞋。行走在数字时代,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光标下的主角或配角。当你窥视深渊,深渊也在窥视你。任性挥舞道德之棒,哪一天也终将打疼自己。

多一些权利意识、设身处地,少一些道德绑架、指手画脚,营造一个包容、和谐、理性的舆论环境,这是中国亟待补上的一堂课。同时期待,网络喧嚣过后,更为重要的问题即退役运动员转型问题,也能在大众讨论中得到更优解。

(文/骆毅)

(编辑:余光)


董潔 (游泳運動員)
足球比分【快速通道3】|足球比數、即時比數、現場比數